现在的人呀,看多了各种穿越小说和影视剧,难免幻想:我要是穿越到古代当皇帝,必定大有一番作为,咋说也会是一代明君!
然而事实上,真到了古代当皇帝…别说指点江山了,只批阅奏折这一关,就能气得你七窍生烟。
首先,工作量特别大。
比如明太祖朱元璋,平均每天要批阅二十余万字,处理四百二十三件事, 再比如以勤政出名的雍正,在位约4247天,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,有的奏折上的批语有1000多字…
十数年如一日,日日如此,想想都难受。
而且,最关键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奏折里,总还有一些大臣铆足了劲要说一些“废话”,更是让人一个头两个大。
比如,在康熙帝批阅的奏折时,就有这样几个“清流”人物,第一个就是当时的闽浙总督。
一次,他给康熙上了一张奏折,里面兴冲冲的说:这是台湾的土特产,叫芒果,可好吃了,献给皇上您。
这位浙闽总督原本是个北方人,看见南方水果一时激动也是有的,于是第一回康熙也批示的蛮客气。
“知道了,甚是无用,不用再送。”
皇帝都说不用,那就是不用送了呗,然而过了一个月…
闽浙总督奏折又来了:这是台湾的土特产,叫芒果,可好吃了,献给皇上您。
康熙:?不是说不用送了?还送!
可以理解这位闽浙总督想要分享美味的心情,但为了芒果触怒圣颜倒也不必。
不过,既然当皇帝要批阅那么多奏折,这样的勇士注定不止一个,还有一位杭州制造也是个人才。
每日上请安折,话都差不多:请安折——
“皇上您好么?”
“朕很好。”
“皇上您好么?”
“朕很好。”
…(如此反复14次还没完)
“皇上您好么?”
…“朕很好,还胖了些。”
以至于后来一看见他的刷屏奏折,康熙都要应激了:朕很好不看下一个!
就算他偶尔不刷屏,也难免要被康熙认为老眼昏花。
杭州织造:皇上,有个住持死了,有个文人也死了。
康熙:?请安折里放这个,你想咋的?
还有一位直隶巡抚的奏折也很有意思。
直隶巡抚:我可以回京给皇上过生日吗?
康熙:不必上本。
直隶巡抚:我要来给您过生日喽!
康熙:不准来!
……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
直隶巡抚:皇上我这下雨了。
康熙:没话找话朕知道了。
直隶巡抚:皇上我这下雨了。
康熙:不是说过了?
直隶巡抚:皇上我这下雨了。
康熙:不是说过了??
直隶巡抚:皇上我这下雨了。
康熙:你的折子太多了…
这样一看,也难怪皇帝们批阅奏折老是用“知道了”,面对这些奏折,多说一个字都觉得上火。
是不是觉得挺不可思议的?其实,这样逗人的奏折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过。
就拿雍正来说,为了表扬大臣田文镜忠心办事还写下过这样的话。
“朕就是这样汉子,就是这样秉性,就是这样皇帝。尔等大臣若不负朕,朕再不负尔等也,勉之。”
这话放在今天就是霸总小说的通用台词嘛。
就差后边加上给年羹尧批的那一句:朕亦想你,朕实在不知道怎么宠你了。
而且不看不知道,说来不止清朝,历史上关于“奏折”的趣事还真不少,宋太祖赵匡胤,也是个极有个性的人,他曾在回大臣上书时直接爆粗。
那时,他的寝殿房梁受损,相关修缮部门就上奏说要截一条模枋(两人合抱的超粗木头)来换。
赵匡胤原本的意思是,梁坏了找个合适的修上就行,干嘛大财小用,浪费东西?
该修缮主管也是不长眼,没get到皇帝的意思,又把这事拿来说,气得赵匡胤批阅奏折大爆粗口——“截你爷头!截你娘头!别寻进来!”
也亏的是在奏折里,这要是当面说,恐怕他要破口大骂一句“直娘贼”,并且打该小主管一顿板子了…
这还真不是开玩笑,历史上真的有皇帝因为看不惯大臣的奏折,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揍的。
这个皇帝,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。
那时候奏折还不叫奏折,官员对皇帝进奏所用的文书统称奏疏。
很多人应该知道,朱元璋或许是因为早期文化水平不太高,所以在白话奏折这件事上很有创新思路。
比如,有官员上奏说边境倭寇来犯,朱元璋挺干脆:“奉天承运,皇帝昭曰,告诉百姓,准备好刀子,这帮家伙来了,杀了再说。钦此。”
至于在他的其他奏折批阅和文书中,什么“好事好事”“我不喜欢得辽东地面,却喜欢得一个十分猛勇的男子”…
大白话比比皆是。
试想一下,这样的一个人,要是有哪个文官赶在他面前咬文嚼字,几巴掌打不出一个屁来,还不把他气死。
然而…这世界上偏偏就有那么些勇者,净往枪口上撞。
那时有个官员,叫茹太素,史书上这样描述他的优点:以平允称,抗直不屈。
至于他的缺点嘛,也很简单:迂腐,又喜欢咬文嚼字,奏疏更是如同老太太的裹脚布,又臭又长。
他曾写出过一篇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奏疏,这篇奏疏有17000字…是的,一万七千字。
奏疏呈上去之后,朱元璋看得脑袋嗡嗡的,就宣来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,然而一个时辰过去了…王敏才念完三分之一。
王敏太难了,朱元璋也听的云里雾里,茹太素的话艰难晦涩,他愣是没听懂他想干啥,听完后边的,前边的早不记得了。
盛怒之下,管他什么保重龙体,朱元璋拍案而起。
大怒道:“虚词失实、巧文乱真,朕甚厌之!”(翻译:花里胡哨,胡说八道,搞得我都烦死了!)
皇帝生气了,后果很严重,直接下旨把茹太素狠狠打了一顿板子。
真·暴躁皇帝,在线打人
这还不算完,朱元璋越想越气,揍了人还不解恨,又拿着奏疏去问朝臣。
有人说茹太素的奏疏不敬,最后还是宋濂说了句公道话:“他只是尽忠,陛下广开言路,怎么能重责他呢?”
朱元璋一想也是,就又把奏疏看了一遍,这才发现了不得,第16500字到结尾,茹太素提了5条建议,都很有建设性。
朱元璋看得眼睛直发光,第二天上朝,又把那些大臣骂了一顿:“要是没有景濂,我就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了”,还顺手采纳了茹太素的四条建议。
当然他也没忘记埋怨一下老茹。
500字能说完的事,非扯那么多,朕这个皇帝也不容易啊,天天看你们说废话。
人是他打的,也是他骂的,建议也是他采纳的…果真是个善变的皇帝呢。
不过,后人分析了一下,茹太素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。
那段时间朱元璋总觉得有些大臣咬文嚼字,可会讽刺人了,稍有不慎就下令:他,脑袋搬家。
所以,他在奏疏里说了那么多屁话,很可能是在规避风险。
何况这几板子也没白挨,他的建议被采纳,后来为了规范奏疏样式还制定了范本,促进了应用文的改进与规范化。
而在历史上,茹太素也确实是一位办实事的好官。
有一次朱元璋赐酒给他,说:“金杯同汝饮,白刃不相饶”,话说的挺直白了:喝酒可以,惹我,杀你。
茹太素不卑不亢,回:“丹诚图报国,不避圣心焦”,意思是:我一心为天下,杀就杀,惹你还是要惹的。
可惜,伴君如伴虎,即使再是个小机灵鬼,最后茹太素还是被卷进了斗争中。
先被贬官,接着又搞事情,跟其他11名御史一起戴脚镣上朝。
终于还是被下令处死,一命呜呼了,只留下那则万字奏疏的趣闻留给后人评说。
所以说,那些穿越到古代的梦也不用做啦,不管是当皇帝还是当大臣,只奏折这一关就够人喝一壶的了。
更何况,还有更多的奏折有更多弯弯绕绕在里头呢。
还是好好学点知识更实在一些,不但现代生活有帮助,就算真穿去古代,也不至于只说一句“俺真的啥都不会”呀。
Tags: 下雨, 奏折, 巡抚, 康熙, 批阅, 皇上, 直隶, 芒果, 闽浙